展望“十五五”,中国出版协会第三届学术出版年会提出—— 推动学术出版从“纸媒”向“智媒”转型

发布时间:2025.11.2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阅读:327次

作者:本报记者 金鑫

  11月17日,中国出版协会第三届学术出版年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年会以“人工智能赋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术出版的路径与方向,呼吁出版人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加强内容建设、平台构建与规范制定,推动学术出版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质量提升与国际突破。

  学术出版站在变革与创新的十字路口

  当前我国学术出版正面临深刻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重构学术生产与传播的生态;学术出版需积极顺应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探寻在新科技革命时代的发展机遇与产业方向。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人工智能为学术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显示了行业在知识标引、数据规范、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短板。他希望出版界抓住“十五五”规划契机,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动国家层面出版业关键工程建设,如中文文献的智能标引与标准化建设,提升中文在国际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智能社会研究》特邀主编谢寿光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与伦理问题。他提出,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主体,知识产权应归属于承担最终责任的“归责主体”——人类学者,应建立基于公开性的学术伦理框架,包括使用声明、提示词元数据、修改记录等,以应对AI带来的学术诚信挑战。

  中国大学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李永强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审校、排版、推荐等方面的应用。他表示,AI提升了出版效率,也重构了商业模式,如开放获取(OA)、AI审校服务、数据授权等,但出版人应警惕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学术依赖等风险,坚守编辑在内容把关与知识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面对学术图书市场波动、版权风险加剧等困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提出构建“传媒学术知识大脑”,通过人机协同的编辑系统、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与“学者数字人交互智能体”的建设,推动出版社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生态构建者转型。他特别提出“按知识交互付费”的未来盈利模式,倡导行业共建共享数字资源。

  出版社在学术出版中应坚持“长期主义”

  由技术变革所引发的出版生产秩序重构,同时也是出版人重新认知学术出版价值的过程。与会者达成共识,需于变与不变之间坚守学术出版的研究传统,秉持学术出版的实用价值。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彭斌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了我国科技出版的现状与差距。他认为,全球STM(科学、技术、医学)出版市场中,我国期刊和图书在国际影响力、平台建设、商业模式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呼吁加强自主平台建设、推动期刊与图书并重发展,提升我国科技出版的全球竞争力。

  “‘长期主义’的核心是定位、定力和初心,出版机构应成为‘有记忆、有观点、有生态’的知识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分享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中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经验,提出要通过持续深耕构建学术品牌与生态圈,为AI时代的数字化产品奠定内容基础。

  学术图书出版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温泽远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丛书等为例,提出4条实践路径:强化出版主体性、提升学术系统性、加强AI技术赋能、提高走出去水平等,阐述如何通过出版传递中国学术话语。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系统梳理了北大社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包括272项国家级项目、多项政府奖与文津图书奖等,以及版权输出比例逐年提升的成果。面对“十五五”,他提出“学术为本、有所不为、数智转型”三大方向,强调应在学科布局上聚焦优势、推动纸质书向知识服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