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五五”,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如何发力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阅读:66次

作者:本报记者 尹琨 陈妙然

  2025年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次交流会与共建系列成果发布、专题论坛及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出版业的深刻变革,直面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现实话题,打通人才培养与行业应用壁垒,共商教材编写、师资共享、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展望“十五五”,与会嘉宾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将迎来新的发展。


  人工智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当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重塑内容产业时,出版学科知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对出版行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道出与会专家的共识。他随即提出辩证观点:在知识传播层面应当全方位拥抱人工智能,而在知识生产领域则需保持足够审慎。

  秦瑜明谈道,人工智能的伦理和规范需要前瞻性意识和严格约束控制,防止“人类智慧灯塔的坍塌”。“未来5年,业界学界要共同努力,使人工智能能够更好赋能行业发展,赋能人类知识积累和传播。”

  谈及人工智能为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将目光投向教学实践的最前沿。“出版学科专业学位点要进一步革新教学理念,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驾驭新技术的能力。”

  在技术变革的关键节点,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方卿提醒学界和业界,“要关注新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既要关注到它对出版业的赋能,也要关注这一颠覆性技术对出版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记者还注意到,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专家组联合相关单位开办的“雏鹰计划·AI赋能出版实训营”,契合出版学科专业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分图书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赛道进行实训实练。目前,首届50名受训硕博生已于本次交流会期间结业出营,学员均表示收获极大。


  就业好了学科也会有更大发展


  就业市场的积极反馈,正在为出版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周青分享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集团近3年引进四川大学出版专业毕业生10人,招录全国各高校应届毕业生153人,其中70%以上学生经培养成为骨干编辑或经营管理骨干。他特别提到入职集团所属巴蜀书社的“80后”博士且志宇,“其责编的《辑补旧五代史》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这成为集团人才培养的缩影。”

  2023年,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建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成立。集团不仅招收多名传媒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还吸纳了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团所属出版社通过导师制等人才培养机制,帮助毕业生在一线实践中不断成长。为博士毕业生配备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在科研选题、研究方法方面给予全程指导。”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徐忠波说,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为出版人才成长开辟了新路径。

  “如果出版专业的就业越来越好,那我们入口(学科建设)方面也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联络处负责人、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的观察是,愿意选择出版作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数量在不断攀升,出版专博、专硕招生形势更为乐观,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通道进一步打通,点燃了更多从业者与学者的希望和信心。

  “出版人才培养要从培养‘内容工匠’转向培养‘未来出版家’。”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对记者道出这场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她表示,“十五五”时期,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逻辑是“融合”。新型出版人才应兼具技术思维、运营思维、专业深度和文化广度;出版学科建设则要从一个传统的人文学科领域蜕变成一个引领未来的交叉学科和创新引擎。 


  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回顾我国出版学发展历程,方卿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出版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比拟的。展望“十五五”,他明确表示,出版学科建设将围绕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核心主题,在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及重要范畴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构建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教材与师资力量建设相辅相成。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专家组抓住教材建设这个“牛鼻子”,推动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编撰先行。此次交流会期间首发的3本教材——《出版学研究方法》《图书出版精品案例》《出版融合发展案例》均属填补空白之作,另外6本教材也将陆续推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高校展现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引进策略。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吴臻介绍,该校延揽业界学界名家,动员校内相关学科知名教授担任出版学院导师,初步形成“出版大家”领衔、多学科大师汇聚的顶尖人才体系。通过实施“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创新“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育人体系等举措,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中南大学也已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出版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其中校内39人,校外行业内专家41人。中南大学副校长何军表示,该校通过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分享会、教学比武、竞赛磨课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为进一步扩充出版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专家组联合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有关高校、出版单位及技术企业的支持助力下,举办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中青年教师培训班暨行业导师研修班在厦门、济南、桂林开班,共培训正式学员440名,旁听学员160余名,开创学科专业全国性专职教师和行业导师轮训先河。


  以协同共育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近年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曾元祥切身感受到,在学科共建的带动之下,产学研的关系日益紧密。更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开始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出版学科建设。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出版学科而言,这种变化恰似甘霖滋润幼苗。

  与此同时,2022年9月,“出版”被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出版学科建设迎来重要契机。

  发展趋势向好,但出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仍面临挑战。

  今年,全国10家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点共招收了92名博士生。“首批92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保障,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展望“十五五”,曾元祥建议,出版人才培养要健全培养体系,在完善本硕博体系的同时,大力开发微专业、微课程及项目制工作坊;推动教材与课程协同建设,构建包含教材、课程及教学资源包的完整资源体系,并促进其共建共享;深化产学研融合,探索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协同培育人才。

  教材、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是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认为要重点抓好的三项任务。他表示,教材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教师是学科建设关键的要素,教学评价关乎学科发展方向。要建设高质量出版学科专业教材,各高校要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解决师资引进难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学科专业健康发展。

  “十五五”时期是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张久珍表示,要强化共建认知,推动共建工作纳入共建高校的年度台账,形成“目标—路径—评估—宣传”的工作闭环;注重提升学科地位,推动出版学科独立设类,促成“高质量成果—平台载体—制度转化”的体系贯通;建构“教材—课程—实训—评价”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双导师制与产教融合纳入共建成效评价体系;加强和优化资源配置,联合头部企业共建实验室与数据平台,形成“需求牵引—资源集聚—成果反哺”的良性循环。